黃雪子博士-眩暈

眩暈,眩即眼花,暈是頭暈,兩者常同時並見,故統稱爲「眩暈」;眩暈與我們一般所說的頭暈不同處,在於頭暈通常只有頭痛腳輕之感,眩暈則是指當人靜止時卻感到周邊環境有相對運動的狀態;眩暈發作時常常是天旋地轉或是搖晃的一種感覺,輕則閉目可緩解;嚴重時,閉目亦難緩解。眩暈常常伴隨著噁心,嘔吐,盜汗或是不良於行。當頭部有所移動的時候,眩暈的症狀往往變的更糟。眩暈多見於中老年人,亦可發於青年人。

爲什麼會眩暈?中醫的觀點,主要是由於情志內傷,飲食不節,體虛久病,失血勞倦及外傷,手術等病因,引起風,火,痰,瘀等邪上擾清竅或精虧血少,清竅失養;而導致以頭暈,眼花、噁心,嘔吐,汗出,面色蒼白等眩暈症狀的臨床表現;《黃帝內經》對眩暈所關係到的臟膽、病性歸屬等方面有豐富論述,如在《素問。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中提示眩暈與肝關係密切。《靈樞。衛氣》則說「上虛則眩」此處「上」偏指頭部,《靈樞。口問》也提到:「上氣不足,腦爲之不滿,耳爲之苦鳴,頭爲之苦傾,目爲之眩」。另《靈樞。海論》也有關於眩暈的論述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」。此處「髓海」指腦:綜合上述《黃帝內經》各篇論述,提示了我們眩暈以虛爲主,病位在頭。東漢時期,醫聖張仲景認爲痰飲是眩暈發病的原因之一,如在其著作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提到:「卒嘔吐,心下痞,眩悸者,膈間有水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」,此亦爲金元醫家朱丹溪「無痰不作眩」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,從諸位古醫學名家觀點,可知眩暈主要是因爲體虛、痰
上擾頭部清竅,造成了目眩、頭暈等症狀;換句話說,眩暈即痰飲留頭面五官官竅所造成的;如衆所周知的美尼爾氏綜合症,症狀亦是以眩暈爲主,即中醫的痰飲留於五官中的耳竅所造成;故筆者治療眩暈常從治痰飲著手,常取得不錯效果。

現代醫學則認爲最常造成眩暈的病理因素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,美尼爾氏綜合症及迷路炎,另高血壓,低血壓,低血糖,貧血,腦動脈硬化,椎-基底動脈供血不足,神經衰弱等病亦常見伴隨著眩暈,還有比較少見有中風,腦腫瘤,腦部外傷,多發性硬化症及前庭型偏頭痛亦會造成眩暈。生理性因素則是在某種特定運動下維持太長時間,可能會出現生理性眩暈,例如在船上,或是在眼睛閉著時用力的轉頭。除了病理跟生理因素外,其他造成眩暈的原因還包括暴露在有毒物質下,例如過量的酒精或阿斯匹林等。

我們該如何面對眩暈呢?可以以指壓推拿緩解眩暈、防止眩暈:

  1. 於眩暈發作時,可按壓人中穴、合谷穴、肩井穴、風池穴、內關穴,以上須強刺激,即須大力按壓,可有效緩解眩暈、冒汗、嘔吐等不舒服現象。
  2. 於平時保養時,可按壓天容、天窗、扶突、天鼎、風池、肩井,須按壓至有酸脹感覺才有效果。

在眩暈發作時,亦可選用下述簡易食療,有助於緩解,供讀者參考:

  1. 大棗粥:粳米90克,紅棗4枚;合煮粥,每日一碗。
  2. 橘皮薏仁湯:橘子皮9克,薏仁30克,煮水去渣,每天一碗。

以下茲舉筆者治療眩暈病例一則,供讀者參考;患者,蘇太太,49歲,體型豐腴,素有睡眠鼾聲過高,影響枕邊人睡眠品質,上個月某天半夜睡中翻身,閉眼中突覺天眩地轉,噁心欲嘔,須起身不亂動,才稍覺緩解;故來找我就診,脈沉滑略數,舌淡暗水滑胎略膩,吾診爲眩暈,證爲風痰上擾清竅,經針百會、風池、內關、合谷、陰陵泉等穴,留針45分鐘,出針後覺得頭部可以做較大幅度轉動,而眩暈程度約剩原來的兩成,後輔以吾自製藥;頭有痰、胸有痰囑其回家服用,三天後回診,服藥一天後,眩暈症狀即不存在,完全康復。

眩暈發作時,病人常覺得痛苦萬分,發作過後,皆有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蛇欺之感,其實也不必過度恐慌,這裏筆者教大家幾個防止復發秘訣:

  1. 保持心情開朗愉悅,飲食有節,以提升免疫力,有助於預防本病。
  2. 患者的病室應保持安靜,避免噪聲,光線柔和。
  3. 充足的睡眠,注意勞逸結合。
  4. 少食海腥發物。

如果能確實做好上述注意事項,就可大幅降低眩暈復發機會,眩暈發作時應臥床休息,閉目養神,少作或不作旋轉,彎腰等動作,以免再度誘發,並要密切注意血壓,呼吸,神志,脈搏等情況,以便及時處理;若反覆發作,久之容易釀成中風、暈厥等危症,故除平日保健外,於復發時,眩暈病因複雜,必定要找醫師就診,找出病因、對症治療,方是良策。

註:患有傳染病、各種炎症及潰瘍性疾病不可使用指壓

原文發表於:大紀元時報 – 醫藥健康名醫專欄 – 2016年10月1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