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生活起居不正常,加上飲食失節,很容易就有頭痛的毛病,—但頭痛起來,常導致無法清楚思考,情緒控制失常,也易引發身體其他不舒服或病痛。
我們想認識清楚頭痛,必須先了解頭痛主要發病部位—頭,《黃帝內經》中有道:「頭爲諸陽之會」意思是說頭是人體陽氣最旺的地方。這是因爲人體十二經絡中,有六條陽經循行皆上頭部;腦爲奇恆之腑之一。又稱髓海、頭髓和元神之府。這都說明,除六陽經上行治頭面,另六陰經也都有經別上至頭部,故十二經絡皆與頭有關,故頭爲人體精華之所聚,也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,是人體的指揮作戰中心,不可爲疾病所攻陷,當人體碰到危機時,也會將全身能量或資源優先支援頭部,可見其重要性。所以維持頭部正常運作,是人體健康第一要務。頭痛是頭部運作不正常警訊,故不可不慎。
中醫跟西醫是如何看待頭痛呢,在中醫觀念裡,頭痛是指頭部經脈絀急(不通則痛)或失養(不榮則痛),導致清竅不利所引起的頭部疼痛爲特徵的一種病證。現代醫學方面;國際頭痛學會公布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手冊裡,將頭痛約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頭痛兩大類型。原發性頭痛,指源自於顱部組織本身引起的頭痛,如緊縮型頭痛、偏頭痛、叢發性頭痛、三叉自律神經頭痛等。次發性頭痛則是指因爲其他的外傷或疾病引起的頭痛。
頭痛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又稱爲「首風」、「腦風」;其病因可概分爲外感、內傷兩方面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也有多篇記載,說明了頭痛的病因,如在《素問.奇病論》中,岐伯日:「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爲主,腦逆故令頭痛。」提示了外在寒邪所導致頭痛的發病機理,此屬外感致病;另《素問.風論》中亦提到:「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爲腦風」,此亦屬外感致病;另《素問.五臟生成篇》中提到:「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」提示了因正氣虛所以致病,署內傷致病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諸篇有關頭痛論述,爲頭痛的病因病機,提供了詳實理論基礎。
歷代醫家在《黃帝內經》基礎上,將感冒病因病機歸納整理出更多不同證型:風寒證、風熱證、風濕證、肝陽上亢型、腎虛型、氣虛型、血虛型、痰濁型、癒血型等。金元四大醫家中的李東垣更將頭痛病因分爲外感與內傷;而上述這些證型亦可分類歸於外感與內傷兩個病因;
- 基本上風寒證、風熱證、風濕證等證型屬外感。
- 肝陽上亢型、腎虛型、氣虛型、血虛型、痰濁型、瘀血型等屬內傷。
在治則上,外感頭痛的治法偏於袪風散邪,疏通頭部經絡氣血;內傷頭痛的治法則偏於補益氣血,怯痰化瘀。在治則治法,應有所區别,才能根治頭痛。
接著,從「痛」的角度,介紹幾種常見頭痛辨別方式,幫助大家在頭痛時可以自我檢視頭痛病因。
- 刺痛:特點是痛如錐刺,固定不移,疼痛較爲劇烈,多因癒血內阻所致。
- 脹痛:表現爲疼痛局部有脹滿感,病因多爲氣機受阻、氣滯不通。一般是由於情志原因造成,經常生氣、鬱悶者多見。
- 重痛:表現爲疼痛伴有沉重感,多因濕邪阻滯所致,此種疼痛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或地域性,久居潮濕之處或天氣濕度過大時尤其明顯。
- 寒痛:有明確的受寒史,疼痛來勢迅猛劇烈,此種疼痛也與氣候或地域有關。
- 虛痛:一般爲程度較輕的、隱隱的疼痛,持續時間較長,但可以忍受。疼痛發作時喜按喜暖。提示了是因氣血虧虛所致。
醫聖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分別論述了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厥陰病頭痛,並提出了理法、方藥。此爲分經論治頭痛提供完整的辨證施治依據,亦爲中醫治提供了依頭痛部位來辨證施治的指導依據。這對大多數讀者而言,是較容易自我檢察的,故之後筆者將依頭痛的部位來逐一介紹解說,將頭痛分爲偏頭痛(少陽頭痛)、前額頭痛(陽明頭痛)、後頭痛(太陽頭痛)、巔頂頭痛(厥陰頭痛)跟全頭痛,依此討論不同的頭痛,該用什麼不同方法來面對它。
頭痛是許多大病前兆,如高血壓、冠心病、心肌梗塞、中風、腦瘤等,所以頭痛時,我們必須小心面對,不可輕忽大意;尤其是反覆發作的經常性頭痛,往往提示了身體有潛藏某些重大疾病的危險,一定要就醫,切勿不可只吃個止痛藥只圖緩解就了事,甚至長期依賴止痛藥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
註︰患有傳染病、各種炎症及潰瘍性疾病不可使用指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