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常問:”你的大便有沒有成形?”,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回答:”不清楚”,或者”好像有”;若筆者再追問”大便是成一條的?還是好幾段?”,則原先這群回答出來的人,又有一半是答不出來答案,這說明了每個人關注自己的大便程度不夠,很多人是覺得看了噁心,上完廁所,看都不看就沖了水,錯過了觀察自己”大便形狀”的機會,其實大變形狀可以告訴我們許多身體健康的訊息,是我們所不可不知的。

在學習觀察大便形狀前,首先我們要瞭解一下大便形成的機理,食物在胃和腸道內進行消化、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。但在大腸則不太一樣,大腸是由盲腸、結腸、直腸、肛門所組成,結腸又分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、乙狀結腸四段結腸組成,但結腸不產生酶,只有靠細菌起消化作用。結腸內有多種細菌,大腸桿菌,厭氧桿菌、鏈球菌、變形桿菌、葡萄球菌、乳桿菌、芽胞和酵母等等。腸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,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、維生素B1、B2、維生素H、維生素B12、B6、蔚酸,葉酸和消旋泛酸。如長期用抗生素,破壞腸道菌叢,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,引起維生素缺乏症。食糜主要在升結腸及橫結腸前段吸收,主要吸收水和鈉(甚至在大腸後半段的直腸也能吸收水、少量葡萄糖、氨基酸、牛奶和藥物)。腸功能若發生障礙時會影響這些精微物質的吸收。而影響健康,如果腸道運作正常,最後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,等待排出。此為大便形成過程,從過程中,看出大便的形成不僅是身體廢物代謝排出,也包含了部分人體精微物質消化吸收,若最終產物-大便形狀不正常,表示大便形成過程出了問題,該排出的未排出,在體內形成有害毒素,另一方面,該吸收未吸收,影響人體健康;中醫部分,在《素問.靈蘭秘典》中提到「大腸者,傳導之管,變化出焉」,當中「變化出焉」指的是什麼?古人用詞避諱,其實就是指人類的糞便,也說明了大便的形成與大腸有著最直接關係。

大腸

如何診斷大便形狀呢?首先要了解,大便形狀如何才算正常呢?通常來說,我們會拿香蕉來形容正常的大便形狀,且不過硬,略軟;除了香蕉形狀外,其餘的形狀或多或少反映了些身體健康的問題,細述如下:

  1. 細長狀;代表心肺功能不佳,即是中醫常講的氣虛型,
  2. 羊屎狀:一顆一顆像羊屎便(小又硬),代表糞便已在腸道滯留過久,水分被過度吸收,意味著腸道蠕動速度過慢,糞便中的有毒物質已大量累積在體內了。中醫認為此為腸道熱盛至極的表現。
  3. 塊狀:若是斷成一節一節的,則表示糞便在腸道滯留得稍久些,大便中水分含量少,排便吃力,這是腸道運動衰弱的表現,或是肛門括約肌無力。經常排這種便,一般提示了腸內出現病變,如各種炎症,有時甚至是癌。中醫認為此類糞便多因脾胃氣虛的表現。
  4. 泥狀:泥狀的大便,通常大便會黏馬桶,必告知腸內已經積滿了宿便,腸道運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,長期下去就會營養不良,進而導致很多種疾病。中醫多認為此主因腸道濕熱,方造成大便如泥狀濕黏。
  5. 水狀:水瀉大便不成形,甚至食物和水被原封不動的排泄出來,這是腸道蠕動過快水份無法正常吸收,可能是病菌感染或是腸躁症。它通常是一些惡性疾病的徵兆,腸道運動幾乎停滯,中醫認為此為腸道寒濕所致。
  6. 硬狀:排這種便說明體內水分缺乏,腸道運動不太舒暢,這樣的大便很容易積累在腸內,形成宿便,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,中醫認為此為腸道津虧失潤所致。
    簡而言之,大便的形狀,主要與腸道水分多少、腸道菌叢分布及腸壁有無贅生物有關,故若大便不正常,也意味著腸道的吸收不是很正常;其一是多吸收了很多毒素對身體傷害大,日久易形成各種重大疾病,如:癌症或者是大家比較想不到的就是精神分面疾病;另一就是該吸收的營養精微物質沒吸收到,這對健康的影響都很大。故每次上完廁所,沖水前,先觀察一下自己的大便形狀,為自己每天做體檢,不花錢,也部會耗太多時間,更不用舟車勞頓,又有及時得到檢查結果之效,如不正常,需調整時,越早調整越好,因為拖延只會使疾病治癒機會變小。

註:
1. 患有傳染病、各種炎症及潰瘍性疾病不可使用指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