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感冒

每個人一生中最常碰到的疾病,就是感冒;雖然每個人都對感冒不陌生,但卻很少有人懂得怎麼跟它相處,今天我們就來更深一步認識感冒這位朋友。

首先談談,什麼是感冒,我們常聽人說 ”我好像感冒了”,這代表大多數人在感冒來的時候,只覺得好像是”它”來了,但不敢確定,可見大家對它還是一知半解,在中醫的觀點,感冒是指凡感受風邪(一般感冒)或時行疫毒(流行感冒),導致肺衛失和,以鼻塞、流涕、噴嚏、頭痛、怕冷、發燒、全身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外感疾病。

再來看看為什麼會得到感冒呢?一般人認知中,常聽到原因多是”我被傳染了”,或”我受寒了”,但這兩句話也的確指出了感冒兩大主要病因 :外來的風邪疫毒(外患);人體正氣虛弱(內憂)。

  1. 外來的風邪疫毒;這提示了感冒發生條件是有外來的感染,從口鼻或皮毛入侵人體,所以感冒時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公筷母匙皆可以有效防止感冒傳染。
  2. 人體正氣虛弱;我們常常也會發現,同樣跟感冒的病患接觸,有人被傳染,卻也有人沒事,主要原因,就在每個人正氣強弱的差別,正氣越強,就越不容易感染,日常生活中,定時定量且持之有恆的運動、正常起居作息,加上均衡充足的營養都是充養人體正氣的方法。

瞭解了什麼是感冒,及為什麼會得到感冒,也說明了如何預防感冒的方法後,接著,我們再來看看如果不小心感冒後,該如何面對;中醫講究的是辨証論治(即依疾病症狀辨別出不同的病証証型,再對証予以施治);

首先辨別所得的感冒是風寒感冒或是風熱感冒;

  1. 風寒感冒;多見於陽虛體質或一般體質,這類體質病患平時一般多較怕冷,發病時間一般也以冬天較多見。風寒感冒中,可分為寒重於風、風重於寒兩種類型;若寒重於風,發病時常常會發燒,怕冷狀況嚴重,身痛,無汗,脈較浮較緊。此時可以麻黃湯服用;若風重於寒,常有發燒,怕冷,有汗,脈較浮緩,則可服用桂枝湯。亦用指壓穴位(正確的指壓操作方式可參照筆者所著<<病理指壓>>) : 風池、風門、大椎、足三里、尺澤、列缺、外關等穴;食療調理部分 : 可以薑湯以溫陽散寒;
  2. 風熱感冒,患者一般多屬陽熱體質,平時就較易出汗,怕熱;發病時多可見的如下症狀 : 發燒明顯,微微怕冷、或不怕冷,出汗時不順暢,頭痛、鼻塞,流濃濁鼻涕,口乾、容易口渴,咽喉腫痛,痰黃濁黏稠,脈浮數。一般用銀翹散加減予以治療;食療調理部分:可以杭菊花、薄荷泡茶喝;或用指壓穴位 : 風池、大椎、曲池、合谷、外關。

在辨清楚風寒、風熱後,再看兼有的症狀作調理;

  1. 若兼有濕重的狀況(如發燒不明顯,以手觸皮膚剛開始不覺熱,久了會覺得熱加重;或自覺頭重重、胸悶;吃東西無味或覺味道比平時淡;或痰多、鼻涕濃),可加化痰去濕中藥如:半夏(痰色偏白)、或貝母、瓜簍(痰色偏黃);也可以用食療調理:南瓜蒸熟后搗泥放凉,加蜂蜜拌匀備用,早晚飯前空腹吃;或用指壓穴位 : 豐隆、陰陵泉、太淵等穴。
  2. 若兼有身體虛,如氣虛(有感冒症狀,但不明顯,且多兼有倦怠乏力、短氣、不想說話,而且感冒常反覆發作),可斟酌加人曑、白朮、黃耆、防風以益氣驅邪,也可以用食療調理 : 山藥、大棗加糙米熬粥喝,或用指壓穴位: 足三里、合谷、氣海等穴。若兼有陰虛(常有夜晚睡覺時盜汗、手腳心及足心發熱、乾咳少痰、失眠),可斟酌加玉竹、麥冬、白薇以養陰清熱;也可以食療調理:以百合、枸杞子煮水代茶喝;或用指壓下列穴位 : 太溪、三陰交等穴。

雖然大家都有感冒感染的經驗,但面對它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,很多人認為是小病,多休息、多喝水就會好,但現代人生活忙碌、壓力大,導致正氣低下,不但沒好轉,一不小心,還釀成大病甚至奪命的都大有人在;就如新聞中常聽到的,感冒拖延轉肺炎、腎小球腎炎等,嚴重的甚至丟性命都不時耳聞,所以感冒一定要去看醫師,另西醫、中醫的處理方式也多不同,西醫的治療多偏除惡務盡,但常也在病除之際損傷人體正氣,中醫則鼓舞正氣抗邪,邪除正亦不虛,讀者在就醫時,可評估選擇。